春季宜晚睡早起
《摄生消息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人的起居作息与日起日落是相吻合的。春季万物复苏,人们也应做到晚睡早起,在春光中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体操等,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最好能到有绿树、小草的地方去接受“天地之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
但有两个养生误区也要注意,一是有些人认为起得越早越好,甚至有人凌晨起床晨练,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人体生物钟处于“休息状态”,强行起来晨练,会导致生物钟紊乱。
其二,绿色植物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只有太阳出来后,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呼出氧气,此时锻炼才对人体有益。若过早起来锻炼,很容易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身体不适。且过早起来,气温过低也易受风寒侵袭。
养生之道
春季起床晨练的时间,最好选在日出之后。因为春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5时左右,因而日出之前天气非常寒冷。此时起床外出锻炼,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
春季锻炼宜适度
中医认为,春练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竞赛,因此运动以小量为宜。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因此,春练不提倡高强度的剧烈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若大汗淋漓,津液消耗过多,则会损伤阳气。
而且,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气温条件下,健身时身体活动量过大,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吹拂又未及时做好保暖措施,很容易使身体受凉感冒或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所以说,在春天,身体需要一个阶段的调整才能适应较大的运动量。
如果突然加大运动量,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消耗。
有益春季养阳的活动
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选择适当运动可有助于人体血脉的通畅,帮助人们从厚重的冬季里走出来。
◆跳绳
每次持续跳绳10分钟,相当于20分钟健身操或30分钟慢跑的运动效果,可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荡秋千
这项运动不仅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使人心情舒畅,乐而忘忧,且有助于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肉、骨骼等功能的正常运转,还能锻炼人的平衡功能。
◆放风筝
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放风筝时“张口而视,可泄内热”。医学界人士也认为,放风筝能调节视力,消除眼肌疲劳,转移心志等,对精神抑郁、视力减退、失眠、健忘、肌肉瘦弱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和改善作用。
◆春游
春季百花盛开,草长鸢飞,空气清新,最适宜吐故纳新,调和呼吸。另外,春季适中的气温和充足的紫外线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春日散步的养生功效
冬去春来,万木争荣,清晨早起散步行走,是适应时令特点的有效养生方法。在散步过程中,四肢的自然摆动,使全身的关节筋骨都得到适度运动,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和畅,关节灵活。而且散步还能加强肺的换气功能,使呼吸变得深沉,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加强。散步还可改善心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化腺的分泌,使胃肠道的蠕动加强,食欲增加。对于体质较弱,有心脏病、高血压等不宜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中老年人来说,散步更是一种较好的养生方法。
养生之道
散步的速度分缓步、快步和逍遥步三种。老年人以缓步为好,每分钟60~70步,可稳定情绪,消除疲劳。快步以每分钟行走120步左右为准,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散步时快时慢,或走走停停,这种称为逍遥步,比较适合病后恢复期内的患者及体弱者进行。
多伸懒腰身体好
春天温暖的阳光总让人想睡觉,尤其是下午,人更会感到疲乏。此时不妨伸个懒腰,让全身得到舒展。
伸懒腰可使人体胸腔器官对心、肺进行挤压,利于心脏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供给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
同时,因上肢和上体的活动,还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让人感到清醒舒适。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指出,人脑重量虽只占全身体重的1/50,但脑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1/4。人类因直立行走等因素,身体上部和大脑较易缺乏血液和氧气供应。久坐不动,加上大量用脑工作,更会引起大脑缺血、缺氧症状,导致头昏眼花、腿麻腰酸,所以经常伸伸懒腰,活动四肢,可缓解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