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春气升发,防风养肝
春天阳气升发,风和日丽,却很不稳定,人体的各种器官负荷加重,因此要格外小心,养生措施也要随着瞬息万变的气候随时变更。
春季气象对人体的影响
多数人体生理常数的最高值或最低值都出现在气候条件不好的夏、冬两季。但就一年来说,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却是春季。
春季虽然气候宜人,却很不稳定,使那些对天气敏感的人很不适应。
春季人体皮肤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也有所增加,各种器官负荷加重,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镇静、催眠作用,所以会发生春困现象。
同时,春季因气候多变,又是个多风的季节,易改变人体内的化学反应,因此也应格外小心,养生措施要随瞬息万变的气候随时变更。
春天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重在养肝
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故养肝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调理情态。现代医学也认为,不良情绪易致肝气郁滞不畅,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宜甘减酸
《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故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果蔬等,有利于发寒散邪,扶助阳气。
◆重在锻炼
春天阳气升发,风和日丽,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较多,很利于人体健康,所以应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同时,还应根据各人体质,坚持体育锻炼,参加体力劳动,以舒展筋骨,畅通气血。
春季如何养肝
春季养肝以食为先。若肝功能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也会受干扰而致病。春季进补应如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所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养生大有裨益。
性温味甘的食物主要有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牛肉、猪肚、鲫鱼、草鱼等。
其次,春季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芥菜、香菜、生姜、葱等。这类蔬菜性温味辛,可疏散风寒。
春季练“养肝功”
面朝东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弯曲,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睁开,平视前方。
采用腹式呼吸,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腭,腹部隆起。呼吸自然均匀,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站定放松,呼吸调顺后两手缓缓上提(手心向上),经腰上肩,过头顶后,两手重叠,右手掌覆盖于左手掌上,掌心向里,轻压于枕后,头缓缓转向右侧,微向右上方仰起,上半身随之稍稍右侧转。转动过程中缓缓吸气,待转至右侧,头仰定,两目怒睁,用力呼气,同时发出“嘘”字音。
“嘘”毕,头缓缓转向左侧,微向上方仰起,上半身随之稍向左侧转,转运过程中缓缓吸气,待转至左侧,头仰定,两目怒睁,用力呼气,同时发出“嘘”字音。如此左右反复3遍,共嘘6次。此后两手向两侧移开,缓缓放下,自然下垂,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嘘后调息,改为正常呼吸,但仍应坚持鼻纳口吐,平定情绪,息心静思,两目微闭,两唇轻合,舌抵上腭,上下齿轻轻相叩36次。叩击过程中,口中津生,用力猛咽,用意念送至腹部丹田。嘘气后调息的目的在于补益因嘘以后的耗损,补养体内正气,促进生长。
养生之道
养肝功宜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春季的三个月每天坚持。练功时衣裤要宽松,精神须乐观,全身要松弛,动作要柔和缓慢,音调要柔细匀长,使气呼尽。
养生之道
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茵陈除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并说茵陈生食或做饼、羹皆宜。茵陈生食,即将茵陈切细,加调料凉拌;茵陈饼则是将茵陈切碎,加入面粉中做成菜饼,或烙或烤或蒸;茵陈羹则是将茵陈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入滚水中加淀粉做成汤羹;若将茵陈煎汁加米煮成粥食用,也可养生延年。
夏季养生
——热者凉之,燥者清之
夏日气候燥热,养生应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为原则,故清燥解热乃夏季养生的要点。
夏季的养生之道
夏日气候燥热,养生应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为原则,故清燥解热乃夏季养生的要点。
首先,头脑宜清静。盛夏烈日炎炎,人会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使头脑清静、神气平和是养生的首要所在。据古医经《养生篇》中记载,夏日宜“静养勿燥”,节嗜欲、定心气,可居高明,可远眺望,可入山林,可坐台榭空敞之处,以避炎夏。
其次,饮食宜清淡。炎夏应少食高脂厚味、辛辣上火之物,饮食清淡可清热祛暑、敛汗补液,还能促进食欲。新鲜蔬菜瓜果,如番茄、黄瓜、苦瓜、冬瓜、丝瓜、西瓜之类,既能保证营养,又能预防中暑;菊花清茶、酸梅汤和绿豆汁、莲子粥、荷叶粥等,亦可清热解暑,生津开胃。
夏季保持好精神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也就是说,夏天以火热为主,内应于心。而心主血,藏神,主神志,为君主之官。故七情过极可伤心,使心神不安。夏季怒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因此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在炎热的夏天,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
《医书》中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也就是说,夏季调养精神首先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是说要使精神如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秀美,切忌发怒,让机体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浓厚兴趣,这才是夏季的养生之道。
所以,在夏天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
夏季饮食原则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使消化功能减弱,食欲降低,因此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还可适当选些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养生书》指出:“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油酥之属,此等物与酒浆瓜果极为相仿,夏月多疾以此。”
夏季饮食要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
健康小窍门
夏季气温高,剩饭剩菜易被细菌污染,最好不吃,如吃也必须经高温处理;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做凉菜时,菜一定要洗净;用来切熟食的刀、板要和切生肉、生菜的分开。《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夏日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少吃苦寒之食物可避免伤阳心。且夏日饮食不可过熟,但以淡为宜。
秋季养生
——润肺防燥,养阴为上
经过漫长的夏季,人体的损耗较大,故秋季易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讷呆等气阴两虚的症状,所以秋季进补很有必要。
秋季调好“生物钟”
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过渡的中介季节,所以多数生理指标会有所波动,这些生理变化有许多是对健康有利的,但因人体秋季免疫力下降,所以人体抗病力减低,易生病。另外还有一些慢性病在夏季因天热而缓解,到了秋季随气温降低开始加重,所以此时要严防受凉,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有些人对季节变换很敏感,易“悲秋”。看到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便会触景生情,产生凄凉、苦闷之感,诱发消极情绪、灰色心理。还有些人秋天明显地贪吃贪睡,精力难以集中。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秋季白天变短影响人体生物钟调节机制所致。由此可见,秋季养生要保持情绪稳定,多进行户外活动,帮助体内生物钟尽快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从而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秋季养阴是关键
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经过漫长的夏季,人体的损耗较大,故秋季易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讷呆等气阴两虚的症状,所以秋季进补很有必要。
中医认为,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滋长,而肺气和燥气过度交换循环会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此时人体如能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真谛所在。
中医认为,阴虚症是指人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表现出的虚热症候,其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所以秋季养阴的原则应是益气养阴、气阴双补,可选用茭白、南瓜、芡实、莲子、桂圆、花生、栗子、藕、百合、山药、白扁豆、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荸荠、胡萝卜、番茄、荠菜、平菇、黄鳝、海蜇、海带、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易消化吸收。
缓解“情绪疲软”
入秋后,人常会犯困,感到精神疲乏。这主要是由于夏季炎热,人体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立秋前后,随着天气逐渐变凉,人也慢慢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医学上称之为“情绪疲软”。
为摆脱秋季这种“情绪疲软”状态,中医建议,每天最好能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而且要早睡早起。在饮食上,要以清淡食物为主,多吃水果,多喝水。此外,这种困乏状态也与人体缺氧有关,因此可在室内放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橡皮树、文竹等植物,调节室内空气,缓解不良情绪。
冬季养生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冬季万物收藏,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季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
冬季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
冬季万物收藏,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季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是万物闭藏、天寒地冻的寒冷季节。为了适应冬季的特点,应早睡晚起,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扰动阳气,使精神守伏藏而不外露,严守而不外泄,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损失。这就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
调解冬季抑郁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暂时的抑制状态,由此造成垂体、肾上腺皮质等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因此冬季是最易引发抑郁症的季节。预防抑郁症的发生,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可适当进行跑步、快走、打拳等运动,以此加快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一旦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好起来。
其次要平衡身体营养,多吃些能改善情绪的食物,加强体内的氧化过程,以此产生更多热量来抵御寒冷。此外,还要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当夜幕来临,人大脑内的松果体褪黑素分泌就增强,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正好可以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
冬天取暖注意事项
严冬一到,取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取暖更是养生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冬季取暖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冬天多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可驱走身上的寒冷。但老年人做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选择活动幅度过强、运动量过大的运动项目,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运动量小的有氧项目,否则可能引起身体不适。
一些怕冷的人睡觉时爱用热水袋紧贴身体放置,或将电热毯加热到最热以驱寒,这样并不可取,可能会引起皮肤红斑或烫伤。通常情况下,当室温达到人体适宜温度18~25℃时,就不必用其他方式取暖了。
适当晒太阳有利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但日晒过长可能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更易侵袭人体,造成感染,因此冬季晒太阳的时间不宜太长。
衣服并非越厚越好
进入深冬,有人为了防寒,常常将自己裹在鼓鼓囊囊的衣服里,自感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
这是因为,衣服本身并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单纯地起到隔离作用,使衣服与肌体、衣服与衣服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缓冲外面的冷空气和体表热空气之间形成的对流,从而保存人体的热量,感觉温暖。而当厚重的衣服被穿上后,空气层厚度也随着增加,保暖性随之得到加强。但当空气层厚度超过1.5厘米时,衣服内的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就会有所下降。
养生之道
冬季穿衣应该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衣服应选用质地轻薄且保暖性好的羽绒制品,外套也可以选择冷空气不宜透过的皮衣。白领一族应尽量不要穿太紧的高领内衣或毛衫,否则容易压迫颈动脉,使脑组织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